当前位置: > 科研动态 >

研究新发现:专家团队探寻干细胞分化新机制

文章来源:中科博生    

  在我国医疗领域干细胞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干细胞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如今很多恶性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干细胞移植手段,较为代表性的就是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之一,由于其采集方便,储存周期长可实现长期保存,移植临床效果好,被认定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种重要医疗资源,而现在我国也实现了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存储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经过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设立了我国较大的脐带血干细胞资源库-中科博生脐血库,为无数家长储存孩子的脐带血带来巨大便利和安全保障。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和舒晓东团队,揭示干细胞分化新机制,相关结果5月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人体约由200万亿个细胞组成,具体表现为组织细胞与脏器特殊功能细胞。透过显微镜,人们发现两者都含有两种基本细胞类型:上皮细胞与间充质细胞。前者一般在组织器官表面,构成组织与器官的屏障;后者赋予组织器官形状及柔和性。

  裴端卿介绍,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属于上皮细胞,因此推断人体是从上皮细胞开始发育,并进一步推断出间充质细胞也是从上皮细胞发育而来。科学家们也已观察到“上皮—间充质细胞”(EMT)转换现象。

  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先提出一个设想:间充质细胞是否可以转化成上皮细胞。2010年,裴端卿团队发现用常见的间充质细胞如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以产生类似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多能细胞,发生“间充质—上皮细胞”(MET)转换现象。

  接着,裴端卿团队在2013年提出“上皮—间充质—上皮细胞”顺序转换。他们发现从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同属上皮细胞的肝脏细胞时,必须经过间充质细胞的转换。

  经过4年时间,该团队证实从胚胎干细胞到肝脏细胞分化的第三天会出现典型的间充质细胞,并证明“EMT—MET”驱动多能干细胞向体细胞分化。以前人们认为体细胞重编程与干细胞分化分属不同机理体系,这项研究却为统一两者迈出一大步。

  评论指出,因缺乏完善机理及机理机制驱动的应用研究,干细胞应用进展缓慢。裴端卿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望建立一种普适性的基于“EMT—MET”调控细胞命运转换的模型,为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运用“打开一扇窗”。

  如今的医疗领域已经进入“细胞”时代,在治疗恶性疾病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同时在抗衰老方面有重要发展和应用趋势,因此孩子的脐带血必须要保存起来,说不定哪天就能够用到,即使用不到也可在未来通过脐带血移植实现延缓衰老增强身体免疫力,保持机体活力,所以脐带血干细胞资源的健康价值无可估量的。

推荐阅读
Nature: 干细胞分化的性别差异
干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取得新突破
用人类干细胞或能“造出”眼睛
脐血移植,让生命重新绽放 全国较小WAS综合征
相关文章
专家实力科普,脐带血有必要保存吗?
专家:树立中国脐血移植的标杆
专家:脐带血的干细胞移植也许是孤独症(自闭
保存脐带血究竟有没有用?多位知名专家权威解

细胞资源库简介

为实现即时、即地采集,中科博生覆盖18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5个县,专业守护,争分夺秒,快速响应,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详情】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的种子,他会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结出各种不同的果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详情】